2004年底,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专业养老险公司率先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已开业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有10家。各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业务,以及第三支柱等业务。2024年一季度,9家养老险公司盈利数据显示,总亏损逾4亿,其中5家盈利,4家亏损。
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养老险公司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结构进行了重塑,引导养老险公司回归养老主业,专注长期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养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要求养老险公司创新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对于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给出了三年过渡期作出调整。
这无疑给专业养老险公司的经营带来挑战。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一些以团体健康险为主的公司来说,回归到养老主业上,对现有的业务结构、团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一步,养老险公司发挥好专业优势,探索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值得期待。
2023年11月,长江养老获批变更业务范围。业务范围包括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管理运用自有人民币、外币资金;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与资产管理相关的咨询业务等。
除长江养老外,其余9家养老险公司披露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9家公司总亏损4.14亿元。
具体而言,整体净利润呈现“五盈四亏”。一季度,平安养老实现净利润为4.99亿元;国寿养老净利润2.77亿元;国民养老、人保养老、太平养老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0.51亿元、0.05亿元。此外,四家养老险公司净利润为负。
泰康养老亏损最大,一季度亏损11.84亿元。根据公司审计后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泰康养老受第四季度季度亏损12.16亿元拖累,2023年度累计亏损9.92亿元。对于亏损原因,联合资信在今年3月的评级报告中认为,受资本市场波动、赔付支出增长及折现率下行导致增提保险责任准备金等因素影响。
为满足公司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需要,泰康养老今年4月发布增资公告,泰康集团拟向泰康养老增资20亿元,若此次增资顺利落地,泰康养老的注册资本将升至90亿元。去年8月,泰康养老一度增资10亿元,注册资本金由60亿元变更为70亿元。今年初,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亲自挂帅泰康养老,足见对养老金融的重视。
外资金融机构亦看好中国养老市场,加码布局养老险公司。今年5月,中国太平公告称,比利时富杰拟以10.75亿元向太平养老增资,增资完成后,富杰将持有太平养老约10%股份。据了解,此次引入富杰集团,将充分发挥其在养老金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推动太平养老全方位创新变革,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太平养老保险业务收入看,目前在养老险公司中仅次于泰康养老、平安养老,排在第三位。
作为首家外资背景的养老险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今年2月首次增加注册资本金,从此前的2亿元增至4亿元。恒安标准养老成立于2021年1月,由合资公司恒安标准人寿全额出资,该公司是由英国安本集团和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各出资50%合资设立。据了解,恒安标准养老确立了“专业、聚焦、数字化”的战略发展路径。完成增资后,恒安标准养老将持续推进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积极争取个人养老金等业务资格,持续发挥专业能力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2004年12月,首批专业养老险公司由原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主要面向企业客户提供企业(职业)年金管理、团体养老保障服务和员工健康管理类服务。截至2023年末,从泰康养老、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几家保险业务收入居前的养老险公司来看,主要险种仍集中在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等业务上。
作为首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平安养老目前注册资本116.03亿元,在养老险公司中排名第一位。从保险业务收入看,目前其业务规模也居前,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67.71亿元。2023年报披露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分别为平安住院团体医疗保险、平安附加意外伤害团体医疗保险、平安团体意外伤害保险(2022版)(A款)、平安补充住院团体医疗保险、平安团体重大疾病保险(2021版)(A款)。
与平安养老同时期成立的太平养老,保险业务收入也以团体险为主。2023年报披露的前五位保险产品分别为太平共享盛世团体护理保险、太平盛世团体补充医疗保险(C款)、太平附加盛世绿洲门诊团体医疗保险、太平盛世福享金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组合款、太平盛世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款(2022)。
泰康养老成立于2007年8月,从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来看,泰康养老在9家养老险公司中最高,为87.21亿元。
从泰康养老业务结构看,健康险占比为78%,其中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占比约19%。2023年报披露的前五位保险产品分别为泰康城乡居民大病团体医疗保险(A型)、泰康健康有约终身重大疾病保险D款、泰康健康有约终身重大疾病保险、泰康幸福赢家年金保险(分红型)、泰康健康有约终身重大疾病保险H款。
近年来,养老险公司回归主业基调不变,各家公司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到2023年末,监管进一步明确养老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家养老险公司获悉,随着《办法》发布,公司正在调整业务结构中,包括退出惠民保等业务,部分短期健康险业务将并入其余子公司。
“去年监管的文件对于养老险公司主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一部分专业养老金公司来讲,其短期健康险占的份额还不小,而监管则是引导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聚集主业。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唯一一类名称中带有“养老保险”字样的持牌金融机构,转型调整之下,养老险公司路向何方?
在周瑾看来,养老险公司转型的方向还是要根据公司自身的选择确定,无论是做年金业务还是保险业务,两个方向都各有利弊。“现在年金业务的发展到了一个存量维护为主的瓶颈期,短期不大可能有太大的突破,而养老保险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大,却也面临着跟其他寿险公司同台竞争的问题,专业化的优势并不明显。”
朱俊生表示,专业养老险公司有三大发展方向,包括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第二支柱年金受托、投资、账户管理资格,但受制于盘子基本稳定,量的扩大比较有限,未来养老险公司在这些领域主要是“如何做优”,值得探索的是“第三支柱”增量部分。
“一方面,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个人和家庭养老财富的积累,中国的短期储蓄占比也比较高,这些都为转化提供了基础。”在朱俊生看来,一些专业养老险公司已经在积极参与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业务,而养老险公司开发商业养老保险,未来将在第三支柱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扩大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覆盖的范围拓展至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基金产品、银行理财、储蓄存款等适合投资的金融产品。当年11月25日,在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启动实施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开闸。
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甘为民曾表示,养老保险公司在养老金管理上,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具有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投资优势和丰富经验,可以更好地应用到个人养老金管理上。在其看来,养老保险公司覆盖一、二、三支柱,为满足民众多样化的个人养老需求,正在不断丰富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以及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和个人其他长期性金融产品,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中的保险类产品有82款,有20余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其中养老险公司有4家共22款产品,分别为国民养老10款,太平养老、泰康养老各5款,新华养老2款。
商业养老金业务是养老险公司为个人客户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并提供账户管理盛世777国际、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的创新型养老金融业务,也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起,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4家养老险公司在10个省市试点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目前,4家养老险公司的官方微信平台均设有商业养老金业务专区,提供养老规划、产品选购和账户服务等。
发力“第三支柱”,以国民养老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值得关注。2022年3月,注册资本高达111.5亿元的国民养老成立,被称为“第三支柱的国家队”,监管鼓励该公司在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和管理机制制度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养老金融试点。国民养老成为首批“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双试点的养老保险机构。
“养老险公司的专业优势包括精算与全生命周期保障能力、长期投资与绝对收益获取能力以及全面审慎的风险控制能力等。”在恒安标准养老董事长万群看来,养老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全面拓展养老金市场新机遇。